林业科技信息简报
3
(总第206期)
新疆林科院科管处情报中心 2018年5月
文冠果不同果型种实性状的概率分布与选择
文冠果是无患子科单属种,其种群野生濒危,生境破碎化严重且具有自交不亲和性。文冠果有“千花一果”之称,为提高其产量,测量了4 年生文冠果实生园1051个单株的坐果序数、坐果数、果实质量、种子质量、壳质量、平均单粒质量共6个种实性状并对各种实性状按不同果型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分布拟合。结果表明:不同果型之间果实质量、种子质量、壳质量、平均单粒质量4个种实性状之间差异极显著,而坐果序数和坐果数2个种实性状之间差异不显著。所有种实性状均符合威布尔分布,其中果实质量、种子质量、壳质量、坐果序数和坐果数5个种实性状均符合左偏威布尔分布,说明丰产是个“小概率”事件;平均单粒质量近似正态分布,说明实验园整体种子大小较为稳定,极大值与极小值的出现概率均比较低。基于威布尔概率分布建立了早期性状选择的模型,模型预测大桃型、倒卵型、尖柱型、凸桃型、短桃型、柱型在种子质量和平均单粒质量上选择概率均比较高,可作为丰产果型,其中大桃型为丰产的最理想果型;小柱型、小桃型和短柱型的种子质量和平均单粒质量的选择概率较低,不适合作为丰产选优果型。因此可根据该分布的特性对不同果型进行选择,为进一步的育种选优提供理论支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9
树龄与相对树龄研究
大量试验证明,从多年结果树上取接穗,不但苗木未提前进入结果期,有的反而过早感染腐烂病,使果农损失惨重。问题的症结在于对树龄的本质属性未能客观、准确把握。这既是学术(理论)问题,又是果树业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果树为1年生山杏、1年生杏、4年生杏。
1.2 试验方法
1.2.1 树龄
当年生实生砧与当年生树接穗嫁接;当年生实生砧与多年生结果树的当年枝嫁接,观察生长规律有何区别,从中找出果树不同部位年龄。
1.2.2 相对龄
截断树不同部位(如主干、主枝……)后,观察树干、枝残留部位对重新补偿性生长的树体所起的作用,从中寻求相对龄的客观存在性及其对树体生长中的作用。
2结果与分析
2.1 树龄分析
关于果树龄:着生当年枝的去年硬枝比当年枝大1龄,以此类推,主干龄最大、主枝次之、当年枝最小,无论树龄多大,当年枝均为1龄。从试验A、B可以看出,芽接时无论接穗用树龄多大,从其上取用的1年生枝对砧木均起1龄作用,因而从1年生树上取下的芽片和从4年生树的当年枝上取下的芽片,嫁接在1年生砧木上的几棵树的初果龄相同,可见无论树龄大小,它们的当年枝均为1龄。
2.2 相对龄分析
从试验C可以看出,已生成果枝的杏树主干中断后,经3年的重新补偿性生长重新生成果枝。假如原4年生杏主干中断后,主干残留部位对重新补偿性生长的树体起原4年生主干应起的全部作用的话,主干中断当年理应生成果枝,但是当年并未形成果枝。这是因为当年枝均为1龄,主干中断后出的新枝也不例外,那么,重新长出新枝时,中断后残留部位应视为2龄,新枝长出前主干残留部位应视为1龄。
试验D表明,主枝中断后,重新生成果枝年限比试验C早1年。
试验E可视为试验C、D的复合体,其原理应与C、D相同,不必重述。
试验F中涉及到的当年枝残留部位应视为1龄,换言之,该果树虽然当年枝中断,然而仍处结果枝生成物候期,中断又较早,故当年继续生长而成为果枝。初果龄出现较晚的苹果、梨,主干中断后,重新生成果枝年限要比初果龄出现较早的杏更晚些(桃3、杏4、梨5)。
上述分析得出一条规律:主干或主枝中断(或因病虫害等主干、枝局部大面积枯萎)后,新树体重补偿性生长时,中断残留部位,对重新补偿性生长所起的作用并非是原来年龄(实际龄),而是折扣后的年龄,该年龄与实际龄存在一定差距,中断部位越低,其年龄越小,然而它起到实际龄不完全起到的作用。实际龄对重新生长的树体所起的作用有所折扣,这种折扣后的年龄视为相对龄。
3结论
一棵果树各部位年龄存在着较大差异,换言之,各部位年龄并不相同;果树年龄是动态变化中的年龄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推移逐步递增;无论树龄大小,它们的当年枝均为1龄,主干龄最大、主枝龄次之、当年枝最小。
相对龄是以实际龄为对照相对比较之龄,是各种果树均有的普遍生命现象;是特定条件下显现出来的内在生命规律,是果树中断后显现出的内部规律性生理机理,该年龄随着中断部位的下移而递减,反之递增;该年龄比实际年龄存在折扣,然而,对重新补偿性生长机体有十分重要、不可替代作用。
4建议
相对龄的研究既是学术问题,又是果木业中不可忽视的实际应用问题。相对龄对不同果树、同种果树同一棵果树不同部位中断后的利用价值评估是很好的依据。该理论可广泛应用于果树嫁接(含高接)方面,如怎样选择接穗(从健康年轻树上取接穗),应用于果树中断后重新利用价值的评估等方面。
《北方园艺》2018.3
果园间作模式下杏树与苜蓿的根系分布特征
及其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该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杏树(Prunus armeniaca)下清耕(CK)和杏树间作紫花苜蓿(T)2个处理,实地采集测定各样地不同土层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以及杏树的侧根系生物量,并测定土壤pH、电导率及其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分析果园间作模式下紫花苜蓿对果树侧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果园间作苜蓿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CK与T处理下的杏树侧根生物量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都主要集中在20~60cm土层,其生物量分别为750.8g和737.6g,分别占总侧根生物量的64.4%和64.5%;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分布呈倒金字塔型,且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166.3g),其中0~20cm土层的根系生物量最高(97.4g),占根系总生物量的35.8%。(2)与CK处理相比,T处理可有效增加果园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速效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铵态氮含量,其中,在0~20cm土层分别显著增加17.1%、40.8%、28.5%和40.8%,在20~40cm土层分别显著增加36.1%、23.1%、60.2%和23.8%,并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电导率,但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研究认为,杏园间作牧草紫花苜蓿虽然杏树与苜蓿根系会发生较小资源的竞争,但有利于改善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状况,能够有效促进果树的生长发育。
《西北植物学报》2017.12
果树的观赏价值及其在城市环境绿化中的应用
中国的果树树种多样,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城市环境绿化中,果树具有绿化、彩化、香化、美化和优化城市环境作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
1 果树的观赏价值
果树的观赏价值主要体现在果树的美观魅力方面,因地制宜、因时而宜地发挥果树固有的色彩美、形态美和风韵美。其中,色彩美是果树美观价值的核心,形态美是果树美观价值的体现,风韵美是果树美观价值的灵魂。
1.1 银杏 Ginkgo biloba Linn.
银杏为银杏科银杏属树木,是地球上古老的树种,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果树。树体高大挺拔,树冠似华盖,冠幅广阔,形态优美,独木成林。树皮灰褐色,老树皮突起颇多,奇形怪状;枝条斜展,屈曲苍劲。叶片如扇,秋天由绿变黄,金色满树。果实球形,黄色,金光灿烂。可栽植于公园、街道、路边。
1.2 桃树 Prunus persica Batsch.
桃树为蔷薇科樱属树木,萌发能力极强,易修剪和造型,是制作盆景的优良树种。观赏桃树分为直立型、垂枝型,叶色有绿色和紫色。花有单瓣型、梅花型、月季型、牡丹型和菊花型。花色呈纯白、粉红、粉紫、浅红或深红。可栽植于公园、庭园、花园、街道、路边、闲地、荒山、房前屋后等,制作成大、中、小及微型盆景,都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形成别致景观。
1.3 石榴 Punica granatum Linn.
石榴为石榴科石榴属树木,具有色彩、形态、风韵美等观赏价值。树干挺拔,上部分枝如伞。新叶红色,逐渐变绿。中秋之际,果实球形,挂满枝头。石榴可栽植于阶前、庭园、亭旁、墙隅、水际、房前、屋后、公园、花园、花盆等。作为绿化的石榴一般不用修剪,若做路道绿篱,可定植2~, 3年生苗,平剪成篱状。可孤植、群植,也可作果篱。常用的品种有月季石榴、重瓣红石榴、白花石榴、黄花石榴、玛瑙石榴等。
1.4樱桃 Prunus pseudocerasus , Lindl.
樱花为优良的观赏树木,花、果观赏价值高。先开花后发叶,花白色略带红晕;果实球形呈鲜红色。可孤植,也可群植,房前屋后、花园、公园、庭园、校园等均宜栽培,形成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
1.5枣 Zizyphus jujube Mill.
枣为鼠李科枣属树木,老树树干屈曲苍古,风韵别致。树皮粗糙,呈灰褐色。叶互生,以小枝作丛生状,颇似羽状复叶。果实卵形至长椭圆形,初时绿色,后变黄色,成熟红色。可植于水旁、庭院、房前屋后、公园,景观变化多端。
2 果树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2.1 庭院闲地绿化
庭院栽植的果树种类有很多,当今住宅小区的绿化美化已逐渐成为新热点,出现了生态围墙、生物墙、屋顶绿化和绿屋工程等新热点的垂直绿化,果树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私家院子、机关大院、公园的围墙或围栏边,或通道上方,设置走廊式葡萄架,坐果后上为枝叶,枝叶下坠满果实,夏季既具有良好的遮荫效果,又可以品尝到葡萄香甜的果实,不仅能达到景观美化效果,还可形成生态植物群落。
2.2 公园绿化
公园是综合性较强的园林,栽植果树要与公园造景相结合。其树种的选择与栽植形式可依据当地条件、果树特点及造景手法而定。在公园中群植果树形成果林或果园,是果树主要应用形式。这类果树主要有桃、梅、石榴、枇苹果等,可形成独特果树景观。
2.3 城市道路绿化
作为行道树,选择适宜果树栽植,可形成意想不到的景观。多选择寿命长、树干通直、树形优美、冠幅大、花香果艳、叶色具有季相变化和耐修剪的果树。适宜的果树可选择银杏、樱桃、核桃等栽植。
2.4 风景区和森林公园绿化
风景区与森林公园一般人为破坏痕迹较少,讲究保护生态环境。在这类园林中种植果树既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又不破坏环境,同时还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类果树有石榴、桃、白梨、苹果、山楂、杏等。在风景区栽植果树,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降低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营造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
2.5 作为盆景的应用
果树盆景是在盆栽果树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树桩盆景的造型艺术,经艺术加工处理形成观赏价值很高的艺术品。果树盆景独出心裁,匠心独运。
《林业调查规划》2017.4
枣疯病和枣锈病识别与防治
1 病状
1.1 枣疯病。枝叶受害后,病株一年生枝上的正芽、多年生枝上的隐芽大部分萌发成发育枝,其余的芽大部分萌发成小枝。如此逐渐萌发成丛生枝。病枝纤细,其上着生的叶片小而淡黄,入秋后干枯,不易脱落,此属较普遍的小叶型。另有花叶型,但发生较少,常在新梢顶端的叶片上产生,病叶比正常叶小一半左右,叶色黄绿相间,有时叶脉透明,叶缘卷曲,叶面呈凸凹不平的花叶,质地硬而脆,容易焦枯。病株花器退化为营养器官者,花梗变大,呈明显的小分枝,萼片、花瓣、雄蕊皆可变成小叶;有时雌蕊变成小枝,柱头状顶端变成两片小叶,使结果枝变成细小密集的丛生枝。病花一般不结果,即使结果也失去经济价值。病树健枝虽能结果,但果小且瘦,多半在着色前干缩,糖分降低,果面上有红色条纹斑并凹凸不平,呈花脸型。病果内部组织变成海绵质,不堪食用。根部受害,由于主根大量不定芽萌发,形成一丛丛短疯枝,一支侧根上可出现若干丛病根蘖。这种根蘖上长出的枝细叶小,色黄绿,长到80cm左右便停止,不久便枯死。以后病根皮层变褐腐烂,病树无果实可收,数年内全株死亡。
1.2 枣锈病。该病只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背生有淡绿色小点,后渐凸起,经灰褐色到黄褐色,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多发生在叶脉的两旁,叶片端部或基部,形状不规则,直径0.5 mm 左右。夏孢子堆初埋于表皮下,以后表皮破裂,散发黄色粉状物,即夏孢子。以后在叶片正面与夏孢子堆相应的地方,有深绿色斑点,边缘不规则,使叶面呈现花叶状,并渐失去光泽,最后干枯早期脱落。冬孢子堆一般在落叶以后发生,比夏孢子堆小,直径为0.2-0.5mm,黑褐色,稍凸起,但不突破表皮。
2 发生发展
2.1 枣疯病。植株初发病时,多半是从一个或几个大枝及根蘖先发病,也有全株同时发病的。症状往往由局部到全体。发病后,小树1-2年,大树3-4年,即可死亡,个别可维持到 5 年左右。枣疯病可以通过嫁接、分根而传播。嫁接后,潜育期最短为25-31d,最长达1年以上。苗木比大树发病快,病原物侵入后,首先运行到根部,然后由根部传导至全株。病原在寄主体内运行的方向与树体养料运行的方向一致。发芽时由上往下,枝叶停止生长时其方向相反。在自然界中,除嫁接分根传播之外,也通过中国拟菱纹叶蝉的传播。栽培品种中,抗病力是有差异的。盐碱地影响枣树新陈代谢,增加枣树的抗病性。所以,在盐碱地枣疯病极少发生和扩展。
2.2 枣锈病。枣锈病的越冬方式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夏孢子可以越冬,但也有人认为可能以冬孢子在落叶上越冬。每年约 7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 月至 9 月,空中夏孢子的数量一直很大,再次侵染不断进行,使发病达到高峰,并开始落叶。若7至8月多雨、高温,病害严重,干旱年份发病轻,甚至无病。地势低洼,枣树栽植过密,树冠较郁闭,或间种高秆作物的枣林,往往发病严重。地势高、通风好的枣林发病轻。
3 防治方法
3.1 枣疯病。①清除病株,砍除病枝,消灭病原,连续2-3 年,可基本上控制当地枣疯病;应在无疯病的枣园中采接穗、接芽或分根进行繁殖,以培育无病苗木。苗圃中一旦发现病苗,应立即拔掉。②挖根蘖苗时,应严格选择。对习惯用根蘖不加移植就地进行繁殖的地区,易使子株和母树同根,造成病害蔓延。这种繁殖方法应改变。③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抗病的酸枣和大红枣作砧木。④进行环剥,阻止类菌原体随树体养料运行。⑤实行枣粮间作,加强枣园的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阻止病害传播。
3.2 枣锈病。①发病枣园,冬季清除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菌来源。栽植过密的枣树,要适量修剪过密的枝条,以利通风透光,增强树势。雨季要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枣园潮湿过度,引起发病。②根据降雨多少,于7 月上旬开始喷1 次1∶2∶200倍的波尔多液。8 月上、中旬再喷1 次,一般能控制病害的发展。代森铵1000 倍液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现代农村科技》2017.5
杨树腐烂病菌表观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杨树腐烂病普遍发生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尤其以华北地区发病较为严重,在杨( Populus spp.) 、柳( Salix spp.) 、榆( Ulmus spp.) 、桦( Betula spp. ) 、苹果( Malus spp. ) 、梨( Pyrus spp. ) 、胡桃( Juglans spp. ) ,甚至沙生植物上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就杨树腐烂病的病原真菌系统学,生理特征、生态地理分布、寄主抗病性、病原致病性及危害性、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以及相关基因的分析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为探究杨树腐烂病菌的表观特征、遗传多样性以及它们与不同寄主杨树派别和病原菌地理来源的关系,本文收集来自我国14个省份的106份杨树腐烂病标本,纯培养观察记录菌落生长状况,分析菌株培养形态多样性,并从中选取背景信息差异较大的菌株34份,采用SRAP和ISSR两种标记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杨树腐烂病菌同一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培养性状稳定;不同菌株的培养形态差异明显,且各类别间菌株的培养性状与寄主植物、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相关性。利用获得多态性良好的12 对引物和20 条ISSR引物分析得出群体的Nei's 多样性指数为0. 31(SRAP) 、0. 28(ISSR),各菌株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并从寄主角度分析其群体遗传结构,得出群体总的遗传多样性为0. 27,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为0. 23,可以解释总体多样性的87% ,遗传分化系数(GST) 为0. 13,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从地理角度分析得出,总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为0. 28,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为0.13,可以解释总体多样性的48% ,GST为0. 52,来自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多样性差异相当,而地理群体间的迁移对总体的遗传分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表现为从西到东依次降低的趋势。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7
刺槐的修枝方法及作用
刺槐林郁闭后要加强经营管理工作,才能达到生长快,材质好的目的。做好育苗造林和幼林抚育工作是森林经营的基础。目前有一些刺槐林由于经营管理不及时,生长量增长不快,拖长了经营期。因此,加强刺槐林的经营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除了病虫害防治以外,主要是合理修枝。
1 合理修枝的必要性
刺槐是合轴分枝,枝条没有顶芽,第一个侧芽在枝条顶端叶腋间。在一般情况下,第一侧芽往往抽枝很弱或是不萌发,由下部第三、四个侧芽萌发出的旺枝代替。到了第2 年,新梢又被下部另一个侧枝代替。因此,刺槐往往长成弯曲树干,或是分叉多,主干矮,在密度小或是修枝不及时的林分中,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在山东省各林场,修枝的原则是:7-8 年生以前的刺槐,以整形为主,即注意优良干形的培养,在7-8 年生以后的刺槐,以增进树体营养为主,即留养较大的树冠。修枝主要是培养优良干形,促进刺槐生长和减少自然灾害(如风折、雪压和旱害等)。还可得到烧柴、饲料和肥料。
2 修枝的方法
修枝方法不同,对刺槐的生长量也有很大影响,据辽宁省林业局育苗试验站的试验,在隔枝疏、半修枝,以及修枝30%—66%等几种方法中,以半修枝和修枝30%-50%的效果最好。在水肥条件较好的丰产林中,和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修枝强度应稍小些。在山东省,刺槐修枝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冠干比法和截枝疏枝法两种。
2.1 冠干比法。修枝后把树冠长度和树干长度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上。通常是按年龄、立地条件和生长状况来确定冠干比例。一般是2—3 年生树木的冠干比为3∶1(即树冠长度占3/4 ,树干占1/4 ),3-5 年生树木的冠干比为1∶1,11—15 年生树木的冠干比为2∶3 或1∶3。这种修枝方法在密度较大,干形较通直的林分中采用,效果较好。对于增加树干长度、促进树高生长比较显著,而且修枝标准容易掌握,效率高、出柴量多。
2.2 截枝疏枝法。这种修枝方法是冬季修枝与夏季修枝相结合。冬季修枝时,先按冠干比法将树干修到一定高度后,保留树冠部分的细小枝条,适当修去部分徒长枝、过密的细弱枝和下垂枝。对于粗壮的侧枝、主梢上的竞争枝,采取逐年分段中截留“小辫”(即剪口下方留1—2 根小枝条)的办法,压缩侧枝和竞争枝,当主枝粗度大于被截去的枝条时,再从基部疏去粗侧枝及竞争枝。夏季修枝时要疏去或重截(也要留“小辫”)树冠上部的竞争枝和直立侧枝,树冠中部过长的侧枝要中截1/2 左右,做到压强留弱。截枝疏枝法对于双叉树、竞争枝粗大的树木修枝效果较好。截枝疏枝法的目的是控制侧枝生长,合理配置枝条,促进主干生长,留养大树冠,加大光合作用。
3 修枝季节
刺槐修枝很多地方都在休眠期间进行。休眠期间修枝有2 个缺点:修枝后切口附近的潜伏芽易萌发出大量枝条,有的旺枝甚至代替了原有的主梢,造成树干分叉早,弯曲;另一缺点是造成树势衰弱,收不到刺槐叶子,不能提供饲料和肥料。近来山东省很多林场和社队改为生长季节(即麦收前后)修枝,这样既可避免上述两个缺点,同时切口愈合快,开裂少,死节少,减少风折,而且修枝时间较长。修枝开始的时间,一般在栽植后第3 年春季(或生长季节)或第2 年秋冬季开始修枝。
4 修枝强度
修枝强度就是修枝数量。有些人说刺槐越砍越旺,这种说法适用于薪炭林,不适用于用材林。因为刺槐树干上的隐芽萌发力很强,当修枝不合理或是受到机械损伤后,隐芽即萌发出大量枝条,增加了薪柴。但是过多的侧枝与主梢争夺光照和养分,削弱了主梢的生长势,培养不出优良的树干。
5 修枝的切口
修枝切口的形状有椭圆形、马耳形、鱼眼形(即圆形,中间稍凸起)等。山东省各林场认为,以椭圆形切口愈合得最好,切口与枝条垂直,不要平贴树干,否
则切口太大,愈合慢。修枝的工具尽管各地不同,但是刃口必须锋利。
6 修枝的作用
6.1 合理修枝可以促进刺槐生长。修枝时把树冠中下部一些枝条砍去了,这些枝条接受阳光少,光合作用弱,砍去以后,这部分消耗就没有了,加强了顶端生长势。同时树冠中上部光合作用制造的同化物质向根部输送时,由于切口的阻碍在树干部分停留时间较长,促进了树干的直径生长,提高了树干的圆满度。
6.2 修枝能减轻旱害。在黄河中下游,5 月是高温少雨季节,这时正是刺槐进入生长旺盛时期。由于干旱,刺槐叶子枯黄,以致脱落,雨季又重新长出新叶,大大削弱了刺槐的生长势。修枝可以减轻旱害,因为砍去一部分光合作用较弱的枝条或破坏树形的枝条,可以大大减少树体内水分蒸腾量。修枝结合除草松土的效果最好。这是因为除草松土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量,没有杂草与林木争夺水分。
《现代农村科技》2017.6